若家長發現嬰幼兒的眼睛常流出淚水,而且有黃色甚至膠狀的分泌物或黏性眼垢,但眼睛又不紅,便需留意他們是否患上了先天性的淚管閉塞問題。統計發現,約 3% 至 5% 的初生嬰兒,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先天性淚管閉塞問題。
原來,部分嬰兒出生時,位於淚管出口的鼻黏膜,尚未完全打開,在此「半開半合」的情況下,眼睛的分泌物及淚水未能有效排走,積聚在淚管中,淚管出口瓣膜堵塞,結果嬰兒在睡醒時,眼睛容易被黃色的「眼膠」黏著,或經常流眼淚。部分患者的淚管可在數個月內,隨著淚管發育完成而自然「疏通」;但亦有部分幼兒的淚管,始終不能自行暢通,需要接受治療。
若嬰兒在出生 6 個月後,淚管閉塞情況仍無改善,醫生便可能需為他們安排治療,否則淚管長期閉塞令病情惡化,可導致淚囊滋生細菌及發炎含膿,令眼眶腫起如雞蛋般,出現急性淚囊炎。
隨著患處發炎情況加劇,眼角周圍可能含膿腫脹,若膿液倒流至眼球,更可引起蜂窩組織炎,損害神經及血管。這時候,醫生便可能須為患者於眼旁位置開刀、排膿,令該處留下永久性的疤痕。
除了藥物治療外,醫生亦可使用「淚管氣球擴張手術」為患者進行治療,手術是沿淚管將直徑約 1 毫米的導管放入,再在淚管狹窄的部位將導管末端的小氣球泵脹,將閉塞的黏膜撐大約 3 毫米,打通淚管。
手術的創傷性低,亦不會對病人的眼睛或鼻子功能構成影響;即使淚管日後再次狹窄,仍可再次使用相同技術治療,對兒童患者來說較為安全,醫生亦可選擇為他們進行傳統的通淚管手術。
|